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赵刚 靳铃涵 乐通)大年初一,记者来到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听闻这里的小新寨佤族村已经成为不少游客必到的“打卡地”,记者前往实地进行采访。
行车进入小新寨的路虽不太宽,但十分干净。这时“垃圾分类放,废物变成宝”一排醒目的红色标语吸引了记者注意。
(小新寨垃圾分类路标)
标语对面,放置了10个分别标注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铁桶。
(小新寨的垃圾房)
在外人看来,干净的居住环境和垃圾分类习惯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对小新寨的佤族来说,这是历史性的变化。在几十年前,他们还住在山上,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是什么让这41户佤族村民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带着好奇,记者继续走进村寨。
住在村口的小新寨村民衫不勒(刘应祥),去年开了村里第一家庄园——“华祥庄园”。
据衫不勒介绍,57年前,他们全村从山上搬下来,住在简易的茅草房里,靠种甘蔗、玉米等农作物为生。那时的他们没有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的意识,只是将垃圾随意扔弃在村边的一个小沟里,57年来一直如此,形成了一座“垃圾山”。
但近几年小新寨开展脱贫工作后,转机出现了。
据了解,2018年,小新寨已经实现整村脱贫。但是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成为了下一个重点。
“去年,运垃圾的大卡车来回好几趟,大家费了不少功夫才把那堆垃圾运到村外被处理掉了。现在全都变样了!”衫不勒兴奋地说道。
原来那个“垃圾山”如今已然变成了一个小花园。村民在水沟里养起了金鱼,将空地铺成了弯弯的小路,花园四周竹林环绕,情侣或游客饭后走在林间小路上,十分惬意。
(垃圾山“变身”小花园)
据衫不勒介绍,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年开始,村里曾多次召开群众会议,要求全村男女老少学会垃圾分类,并形成垃圾分类放的习惯,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有的老人和小孩不识字,我们就带他们去垃圾桶旁,指着标示给他们看,教他们可回收的放哪里,不可回收的放哪里。次数多下来,大家也就习惯了。”衫不勒说。
不仅如此,每户居民每年要上交200元,作为全村垃圾管理服务的费用,为维护长期的卫生环境提供保障。
正是生活环境改善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更愿意到此“打卡”。“现在,来我们村旅游度假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接到的订单根本忙不过来。”衫不勒说高兴地说。
据了解,“华祥庄园”不仅可以提供佤族特色餐饮,如鸡肉烂饭、米酒等,最吸引游客的,是饭后的佤族风情歌舞表演,游客可以参与到佤族歌舞的互动中,尽情体验少数民族风情。
(小新寨居民楼房)
“我们平时看到路边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再扔到垃圾桶里。有的游客到我们这里,临走也要主动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扔到垃圾桶后才放心离开。”衫不勒说。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到他新年有什么愿望,他说:“我接下来想买一辆轿车,但是担心自己文化程度不够,考驾照的话不容易过,但还是想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