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遗景区“花式复工”
首页> 旅游频道> 国内游 > 正文

世遗景区“花式复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6-23 11: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北京自6月16日起再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世界遗产景区也相应调整防控策略,预约、限流、限时、分区成为常态。

  预约、限流、限时、分区

  作为文化遗产景区中的“大牌明星”,故宫博物院已自5月1日起有序恢复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但是,珍宝馆、钟表馆等室内展厅和室内服务场所仍暂不开放;午门城楼、东华门城楼、神武门城楼及相连城墙暂不开放。除限制开放区域外,最重要的疫情防控措施是进行“预约、限流”。5月1日起,每日限额为5000人;5月12日,故宫又上调预约观众数量至上午5000人、下午3000人。

  在疫情发生之前,故宫已经开始实施了限流和预约措施,以保证文化遗产安全、游客安全和体验效果。从2015年6月13日起,每日限流8万人次。游客也需实名制购票。

  布达拉宫也宣布于6月3日起有序恢复开放,实行预约、分时、限流参观。游客需要于参观前一天,在布达拉宫票务预约系统预订次日电子参观券,并且每日下午3时后停止入宫。在此之前,布达拉宫依据参观人流控制值研究数据,已将每日客流承载量划定在5000人。

  承德避暑山庄景区在4月初就已经恢复开放了避暑山庄景区、磬锤峰景区室外区域。“五一”假期每日接待游客量限定为3万人,也就是景区最大承载量的30%。6月12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又恢复开放了景区室内区域,并且采取了针对武汉市民的优惠政策。在疫情发生之前,承德避暑山庄景区设定的每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为9万人。

  继续对医护工作者免费开放

  在预约、限流的同时,各地的文化遗产景区继续对医护工作者充满热情地“敞开大门”,实施多种多样的免费政策,以回报疫情防控期间“天使”们的无私付出。今年2月,在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刻,本报曾报道过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所在景区率先宣布:自恢复开放之日起一年内,景区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票开放。大足石刻景区还特地制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网上宣传画,配以雕刻精美、内涵丰富的景区佛像,以“千手”和“涅槃”寓意人间大爱和面对疫情时的坚韧:“希望山河无恙,人间至味清欢。我和你,在一起。”

  大足石刻景区已于3月20日恢复开放。目前,首批开放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以后视疫情防控形势开放南山石刻、北山石刻夜游,以及宝顶山石刻景区内的大足石刻博物馆及圣寿寺(含广大寺)等密闭场所。景区在更详细地兑现着此前的承诺:“一年内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及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免票开放,且不限参观次数。全国赴湖北和湖北省本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务工作者,以及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可携家人(含配偶、子女及双方父母8人以内,下同)免票参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3月25日恢复开放,单日最大观众接待量不超过8000人。观众参观必须至少提前一天预约。但医务工作者则可在2020年内只需出示有效证件即可享受免费参观服务且无须预约。峨眉山景区则在2021年3月22日前,不仅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收门票,还可免费观看《只有峨眉山》演艺。援鄂医护工作者还可免费乘坐景区内的观光车和索道缆车。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6月12日,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向全国援鄂医疗队员发出公开信,“邀约全国援鄂医疗队员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来到黄山风景区休闲度假、放松身心”,并努力为前来游览的援鄂医疗队员提供暖心服务。

  黄山风景区将这一“热情邀约”的截止期设定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援鄂医疗队员,包括国家、军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队所有队员,5年内都可不限次、免门票来黄山游览。

  平遥古城、龙门石窟景区等世界遗产景区均采取了对医务工作者的优惠政策,以此表达敬意。

  应对疫情反复进行常态化调整

  6月16日起,北京市将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北京的部分文化遗产景区也随之调整参观游览政策和措施

  颐和园于6月17日再度调整景区开放区域,暂停开放文昌院、益寿堂、霁清轩景区及室内展室。进入今年3月,颐和园实行“分时入园、预约购票措施”。游客至少需要提前一天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预约。每日限定人数为承载量的30%。4月28日,颐和园已恢复开放排云殿、佛香阁景区、玉澜堂、宜芸馆、谐趣园院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要求:“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颐和园核定的全园瞬时最大游客承载量为5万人,日接待最大游客承载量为12万人。

  截至6月18日,故宫景区并未公布新的限流措施。北京之外的大多遗产景区如莫高窟、布达拉宫、避暑山庄、大足石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黄山景区,开放如常。(李昊燃)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谈

  • 第七届进博会丨进博会上的“非洲之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圣地蓝”成延安靓丽新名片!近年来,延安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环境治理,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323天,让蓝天白云常驻延安上空。
2024-10-24 10:07
如今,延安子午岭林区有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种群栖息地向北扩散近五十公里!
2024-10-24 10:05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7: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