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是10月10日在昆明植物园拍摄的天星蕨。这张拼版照片分别为科研人员野外采集的标本(左)和在植物园迁地保护后存活下来的同种植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在昆明植物园内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这类物种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珍稀濒危植物在这里“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10月10日在昆明植物园拍摄的华盖木。这张拼版照片分别为科研人员野外采集的标本(左)和在植物园迁地保护后存活下来的同种植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在昆明植物园内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这类物种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珍稀濒危植物在这里“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这是10月10日在昆明植物园拍摄的滇桐。这张拼版照片分别为科研人员野外采集的标本(左)和在植物园迁地保护后存活下来的同种植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在昆明植物园内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这类物种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珍稀濒危植物在这里“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10月10日在昆明植物园拍摄的云南梧桐。这张拼版照片分别为科研人员野外采集的标本(左)和在植物园迁地保护后存活下来的同种植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在昆明植物园内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这类物种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珍稀濒危植物在这里“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这是10月10日在昆明植物园拍摄的西畴青冈。这张拼版照片分别为科研人员野外采集的标本(左)和在植物园迁地保护后存活下来的同种植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在昆明植物园内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这类物种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珍稀濒危植物在这里“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10月10日在昆明植物园拍摄的巧家五针松。这张拼版照片分别为科研人员野外采集的标本(左)和在植物园迁地保护后存活下来的同种植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在昆明植物园内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这类物种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珍稀濒危植物在这里“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