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过境免签”看今日中国
首页> 旅游频道 > 正文

从“过境免签”看今日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2-11 10:08

在北京鼓楼东大街,来自马来西亚的一家游客与钟鼓楼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首个“非遗版”春节,普天同庆,五洲同春。“来华体验中国年”,是其中一道动人的风景。

  中国的高铁上、景区里,有些场景中时常可见外国游客的身影。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

  2023年11月以来,我国过境免签政策不断调整优化。2024年全年,我国免签入境外国人逾2011万人次,过境免签政策适用人数同比上升113.5%。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评价,过境免签政策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巧妙”措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这是迄今为止留给我们最好印象的国家之一”“中国行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旅行”。因为好奇,所以奔赴;愈加了解,愈加着迷。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看见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感受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进而成为了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化身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不妨就从外国游客的视角,看看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一)

  这是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拓展着人们的认知与见识。

  坐着高铁看中国,快速、平稳、舒适中,对中华大地的富饶辽阔和一日千里的“中国速度”最有体感。

  一部手机游中国,从移动支付、线上打车到网络购物、人脸识别,数字生活现代感十足。

  “我好像穿越到了未来,这里的一切太超乎想象了!中国似乎已经提前进入了2030年的科技生活。”英国旅行博主哈钦森这样感慨。

  “每天都有好几拨外国人来”,在上海乌中市集,从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肉类、干货,到精准计量的电子秤、干净卫生的洗手间、市井生活的现代化管理,都让外国游客感慨。

  便捷高效的无人机送外卖,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建筑,覆盖城乡的5G网络,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科技改变生活的新场景,让外国游客“大开眼界”。他们亲身体验的背后,是中国持续增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安全,许多外国友人频繁提及的标签。

  一名女博主表示,喜欢这里的安全,女性夜间独自行走也不害怕,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

  一名外国旅行博主做了个小实验,将电脑和装有钱的背包放在商店的桌上后离开,1小时后返回,物品原封未动。

  这是一个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中国。我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成为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

  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勤劳的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打拼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

  这是一个可爱可亲的中国,消解着世界的误读和偏见。

  不少首次来华的外国人发现,这里的山川风物,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的风土人情,让人心生欢喜,并非像一些西方媒体惯常报道的那样“落后”“糟糕”。

  意大利的夫妇安东尼奥和玛蒂娜,利用转机时间到成都逛逛——

  从罗马乘坐10个小时飞机,凌晨时分到达中国成都,下飞机便直奔大熊猫基地,然后前往陈麻婆豆腐餐厅吃午饭,再去成都市人民公园喝坝坝茶……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程度令人惊艳。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历史沧桑,“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自然美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先进科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人文情怀……古老的东方文明、充满生机的现代气息,“说服”了无数人。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中国文化和美好生活体验构成外国人入境游的核心吸引力。

  传统和现代结合,人文与经济贯通,吸引着更多外国游客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春节的氛围,就是我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的一种热情的延续”,品味地道中国年的一名美国游客感慨,“中国人非常热爱生活,并愿意与别人分享美好的时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友善是中国人历来的待客之道,亲仁善邻是中国人一贯的处世哲学。

  在中外民间交往、交流、交融中,世界将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现代化道路上,我们的“同路人”将越来越多。

  (三)

  这是一个自信开放的中国,彰显着发展的定力和底气。

  过境免签政策本身就是中国自信开放的一个缩影,一位外国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

  着眼“进得来”,110余项措施陆续推出,政策不断放宽优化,停留时间由72小时、144小时延长到240小时,适用口岸从39个增加至60个,适用省份从19个扩展至24个……

  着眼“用得惯”,2024年3月,国办印发意见,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扩大“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提升外国人来华在华便利度。

  从线上到线下,从国门到店门,全方位、全链条的“不见外”服务,体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彰显“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美国“旅行与旅游世界”网站观察分析春节“圈粉”外国游客,认为“随着中国更加开放,预计前往中国的国际游客数量将继续增长”。

  放得活,能否管得住?

  “合法合规旅客无感通关、风险布控一个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威海大水泊国际机场等地,智慧旅检缩短通关时长、提升旅客体验。得益于智慧海关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国门安全智能屏障不断筑牢。

  入境游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开放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

  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到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从举办进博会、服贸会等国际展会,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这正是今天的中国。(仲音)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福州:新春开新局 冲刺“开门红”

  • 文化中国行|妈祖祭典 宝辇贺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