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进入暑期,乡村游迎来旺季。这个夏天,吸引众多游客走进乡村的不仅是美景,还有咖啡香、比赛热、慢生活……如今的乡村旅游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里面既盛满了烟火气,也有文化味,还有科技感,可以满足全龄段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新需求。
做足“乡土味”
让游客留下吃顿地道农家饭,这一被当地称为“添双筷子”的文旅创新项目,带动游客人均停留时间延长2小时,试点农户月增收超2000元,农特产销售额上涨50%。
游客进乡村看完风景、拍完照就离开,留不住客,自然就难以带动当地消费,这是许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2025年初,湖南长沙福临镇启动实施“添双筷子”项目,先在各村摸底走访,围绕环境、厨艺、意愿量化评分,吸引25户农家率先报名;接着举办专题培训,帮助参与农户学习“待客之道”,推出“一户一招牌”的特色菜;再由工作组逐户“试菜”并进行综合评估,向达标农户颁发“筷子标牌”,为每户生成专属二维码,内置菜品展示、环境预览、一键导航预订等功能,并在文旅地图上标注“筷子农户”,将当地的花海、市集、民宿等串联起来,方便游客选择。这一项目启动后,春季即吸引众多游客走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农户纷纷“秀”出特色厨艺,“福满餐桌”家宴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游客在当地停留得更久,有些还住下来或是购买土特产带走,有效延伸了消费链条。
选择乡村美食作为乡村旅游发力点的乡村越来越多,正是源于看重“乡土味”这一最能打动游客的元素。例如,浙江杭州临安打造乡村家宴品牌,引导当地村民用乡村地道食材,做好一桌菜,讲好一个故事,从而让乡村旅游更有“味道”。除了乡村美食这一媒介,让游客在乡村民居老宅中体验民俗文化、去传统集市“赶大集”、参与农事活动等,都成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凸显“乡土味”的重要途径。
植入新玩法
日前,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河口镇顺山村和金墩村两个村联合举办首届“村BA”,7支村级篮球队参赛。比赛吸引众多篮球爱好者现场观赛,还带动大批游客到当地的兰花产业园、民宿等旅游打卡。
“村咖”“村BA”“村超”“村戏”……各地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村字号”品牌,不断拓展当地的文旅业态版图。
“原本只是为了来住一下这里的乡村民宿,没想到这里还有瑜伽课、手工课可以体验,有时还能欣赏音乐会。”来自山西的游客蒲安安女士介绍,7月初,她们一家人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旅游,入住当地民宿后有了“惊喜的发现”。
据了解,宁夏正聚力打造宁景百村、宁味千碗、宁选好礼、宁韵百宿、宁遗百坊、宁艺好戏六大“宁字号”乡村文旅品牌,凸显“一村一品一特色”。其中,“宁韵百宿”旨在重塑兼具乡土韵味与现代舒适的民宿,重构乡村旅居体验,让闲置农房成为乡村旅游吸引物。
将当地的优势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也成为夏日乡村游中的一大亮点。“鱼米之乡”浙江嘉兴水草丰茂,近年来形成了成熟的稻虾产业链。大桥镇由桥村是当地有名的“龙虾村”,这里出产的小龙虾不仅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垂钓。“钓虾热”兴起,当地许多农场顺势开发户外露营、采摘体验、特色餐饮、稻虾研学等小龙虾特色文旅活动,新玩法层出不穷,进一步提升小龙虾附加值。
营造慢生活
7月初,孩子一放假,崔女士一家便从上海飞抵云南大理,在剑川县沙溪镇租个房子度过整个暑假。“这里空气好、植物多、食材新鲜,民居有特色,村民淳朴热情,租金也合适,最关键的是,孩子在这里玩得很开心。”崔女士说,沙溪镇里像她一样住下来体验慢生活的旅居客还有很多。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280.3万人在云南旅居,同比增长45.4%,“旅居云南”品牌效应持续扩大。在“旅居云南”热潮推动下,沙溪镇以“静享田园慢时光”为理念,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将美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变成可观、可居、可体验的旅居要素,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京郊乡村是许多北京市区及周边地区游客体验慢生活的重要目的地。3年前,家住北京东城区的赵士军退休后每周末都去通州区钓鱼,“很喜欢村里的氛围”,与家人商量后,在通州区西集镇租下一个小院,种菜、种花、养鱼,周末邀请亲朋好友到小院相聚,“日子过得舒心着呢”。
退休的老人选择到京郊乡村养老,年轻人则把乡村小院当成周末“充电”的基地。90后薛彬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为了避暑和运动”,他在延庆区租了一个院子。每周五晚上下班,他驾车穿过城区,抵达小院,周六环妫水河骑行,周日在小院做饭或是去逛大集。“在小院度过一个周末,周一又能活力满满地工作。”薛彬说。
这些“新村民”的加入,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为乡村生活增添色彩。(本报记者 尹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