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前不久,一则“某热门旅游目的地一酒店国庆房价暴涨十倍!”的信息登上了热搜。这家酒店国庆假期一间客房的价格约1000元,而9月份同房型价格仅为90元左右,网友直呼“太离谱了”。一到节假日,酒店的价格浮动便成为关注焦点。从市场规律来看,酒店的客房价格因供需关系变化而上涨或下降,本来属于正常的市场调节现象,但这个“度”究竟在哪儿?
明码标价就能成倍涨价吗?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即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在讨论酒店能不能在假期涨价时,很多人亮出了相似的观点。那么,从法律角度是否支持这一观点?
根据价格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的制定应当符合价格规律,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利强说。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助理杨洪浦援引价格法第十八条规定,对于重要的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但酒店住宿服务不属于此类,而是属于市场调节价范畴。酒店拥有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自主调整价格的权利。节假日需求增长而导致价格上涨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反应。”
前不久,河南开封一家知名景区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因“国庆涨价近5倍”被网友吐槽。该景区所在区域的市场监管局表示,只要明码标价就可以,酒店有自己的市场调节价。那么,在旅游旺季,是不是只要酒店明码标价,涨多少都不算违法?
“明码标价是底线,解决的是价格欺诈和消费透明问题,但无法覆盖公平合理和市场秩序的问题。”杨洪浦分析,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七款规定,经营者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虽然界定“暴利”较为困难,但不合理的价格暴涨甚至上涨数倍的行为有牟取暴利之嫌。《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水平不超过同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的合理幅度。可见,酒店的价格行为应当坚持公开、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保持价格的浮动在合理的幅度之内。
宋利强对此表示认同,他说,酒店的定价不是随意想怎么定都可以的,要受到市场监管。尤其是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不同地方政府会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临时的价格干预。如果酒店违反,则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
在节假日究竟能涨多少?
“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无统一的价格涨幅规定。”杨洪浦说。
宋利强告诉记者,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酒店客房市场价格的意见》曾提出,旅游热点区域和大型活动场所周边地区,可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对酒店客房价格实施最高限价等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保证酒店客房价格的基本稳定。“但目前来看,对于具体限价标准,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区间。”
不过业界也关注到,今年以来,不少地区推出更细致的探索性措施。
比如,建立价格承诺制度。贵州有关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住宿业经营者在重大节假日(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原则上为7月—8月)、大型活动等销售旺季前15日内向社会公示客房价格承诺书,承诺销售旺季客房价格不超过承诺书中列明的最高承诺价格。
哄抬价格行为认定标准方面,贵州明确规定,在重大节假日、旅游高峰期、大型活动期间,同一住宿业经营者客房价格涨幅超过此前30日内其同类房型平均客房价格60%的,一般可视为哄抬价格行为。这一量化标准为执法提供了明确依据。
哈尔滨市商务局牵头推动上百家酒店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内容包括正确行使酒店客房定价权,在经营活动中做到合理定价;严格规范使用宣传用语,杜绝虚假宣传、模糊用语;不得在订单生效情况下单方面毁约等。此外,哈尔滨市商务局还试行了住宿行业“黑白名单”制度。
记者观察到,今年国庆假期前,广州、常德、洛阳等多个地区发布了专门针对这一期间酒店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函,强调商家要明码标价、禁止价格欺诈、不得在订单生效后单方面涨价等。有些地方不仅加强了对预订平台的监管,明确了平台在价格管理中的责任,还出台了细致的价格违法行为处罚措施。比如,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对价格欺诈行为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广州有关部门对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最高可处300万元罚款。
怎样调价才合规合情?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对于酒店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干预的问题,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对于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上涨,有关部门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控。但也有观点认为,酒店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有关部门不应该过度干预。那么,这个“度”究竟在哪里?
宋利强认为,现行的法律虽然对“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行为有原则性规定,但针对节假日这类特殊场景的动态价格规则仍需细化,后续可能要考虑是否需要修订相关法律,明确节假日涨价的合理范围。
杨洪浦建议,可以推动地方立法,鼓励重点旅游城市出台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法规。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酒店价格监管有望更加精细化、智能化。”有业者认为,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酒店价格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对酒店价格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监管的效率和科学性。
“其实问题不仅在于贵不贵,也在于值不值。”在此轮讨论中,也有消费者加入其中。在北京工作的李喆喆,把这次假期的度假目的地锁定在三亚的一家高端网红酒店,这家酒店10月2日—5日的房价已经是节前的两倍,直逼5000元,但她没有多做犹豫便下单了。“我们并不是不接受酒店在资源紧张时的价格浮动,而是考虑我能换回什么样价值的体验。如果管家有求必应、人不多还超级出片、早餐不打折扣、儿童乐园孩子喜欢……我也能接受。”
“怕就怕花两三千元住的是所谓的精品酒店,体验却不如经济型,房间隔音差、热水忽冷忽热。”刚刚从西北赏秋热门目的地拍摄回来的廖威说,这种价格对标国际度假酒店,服务却停留在凑合能住阶段的体验是最让人闹心的。“我们已经计划下一次去找平替了。”
“有些地方的旅游旺季非常短暂。季节一过,整个区域可能就关闭了。”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佳佳说,“我们能理解酒店经营者想用两三个月赚来的钱,抵御一整年的运营压力的心情。但是价格贵也要让消费者觉得贵得明明白白,至少不能让游客住完觉得不值。”(本报首席记者 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