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期间,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及惠民措施,推出业态多元的文旅新产品、新场景。为全面捕捉文旅消费市场新动态、挖掘产业创新升级新亮点,光明网策划推出“文旅新活力”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文旅消费热潮背后的经济活力与文化魅力。
光明网讯(记者 金昱希)今年,国庆中秋再度相逢,“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为文旅市场注入强劲活力。行走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游客们不再止于看山、看水、看风景,更讲求体验美、体验文化、体验风土人情。
经测算,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去年增加1081.89亿元;全国举办超2.9万场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一组组数据不仅凸显了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也铺展开我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再次为世界观察中国发展成就与前景打开了窗口。
2025年10月2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游客在马仁奇峰景区休闲游玩。(肖本祥摄/光明图片)
“融合态”正焕新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向赋能为文旅产业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可以看到,“文旅+百业”释放带动效应,既带来人气,又开辟财源,让消费市场涌动生机活力。
文旅融合发展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推动新型业态层出不穷、消费场景迭代升级。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各地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的“文旅盛宴”。在山西临汾,“村跑”将运动的激情浸润于乡村的闲适,让永和县东征村进入游客的视野;在福建福州,火遍网络的三条簪点燃“旅拍热”,也带动了相关商业街区消费升温;在山东潍坊,“一小时内吃朝天锅人数”挑战吸引两千多人参与,创下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与奇梦岛主题快闪等体验活动叠加,实现了“体育+旅游+消费”的深度融合……市集展售、非遗展示、文艺演出等轮番上阵,老字号美食、创新潮玩新品集中亮相,为游客带来多层次的消费新体验。
2025年10月2日,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正在街区内游览。(谢贵明摄/光明图片)
赛事游、非遗游、美食游等风行,打通了交通、餐饮、住宿、文创、科技、传媒等多个产业链条,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供给在满足高品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升级,有效提升了竞争力和吸引力。
“科技感”再增强
实现文旅融合,离不开创新活力。“十四五”以来,36个智慧旅游解决方案、39个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42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相继发布。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催生文旅“智”变,让惊喜随处可见。
古今碰撞是“文旅+科技”的一大亮点。在“双节”假期,不少游客来到江苏无锡锡城运河畔,打开了时空穿越之门。在景区推出的“天枢·古运河的心跳”水上VR之旅中,游客能够乘坐游船“穿越”星际与运河秘境,通过自然手势交互完成获取“运河之星”、拯救古老运河的游戏任务,身临其境地走近历史、触摸文脉。
2025年10月2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惊世典籍·郭店楚简”展厅内,游客正通过3D数字化技术与互动投影清晰辨识郭店楚简文字细节。(赵平摄/光明图片)
旅游和科技融合,激发了新业态活力与产业动能,营造了文化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科技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让传统的旅游景区焕发了生机。科技本身也构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科技不仅让传统的旅游资源焕新了,同时在创造全新的文化体验新空间和旅游消费新场景。
“特色化”成亮点
文旅创新发展的核心始终是“人”,锚定人的需求,优化人的体验。“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已经达到1.65万家;新推出4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345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以上的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总数已经超过1400家,人们休闲度假的选择更加多元。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王建华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积极适应不同游客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引导经营主体推出定制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其中,丰富的研学产品供给,让旅游成为“行走的课堂”,成为亲子游的新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家庭旅游市场需求报告》指出,2024年内地家庭游市场有高达76.1%的旅游者选择带孩子出行,表明亲子游已从传统家庭度假的“补充品”演变为以儿童需求为核心的独立消费体系。
同时,旅游列车、邮轮等节奏舒缓、串联性强,较好适应了银发群体的需求。今年1到8月全国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551列,同比增长26%,运送旅客93万人,老年游客占比80%以上。今年的前8个月,上海共接待国际邮轮靠泊209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近136万人次、同比增长49.9%。
定制化、特色化旅游的走热,是供需两端同频共振的结果。从需求端看,游客进一步告别“到此一游”的打卡式观光,追求个性化、沉浸式体验;从供给端看,各地各部门以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实践,推出了更多契合消费需求的服务。
2025年10月6日,光影中的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与飞驰而过的高铁同框,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乡村美景画卷。(胡波摄/光明图片)
当前,我国文旅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持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旅消费升腾的活力,映照出中国经济的澎湃生机,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