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听课到“入戏”——
跟着孔子“见识”齐鲁
“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北齐佛造像‘开口说话’,太神奇了。”在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博物馆“海岱华章”展厅,来自江苏徐州的中学生李雨桐摘下智能眼镜,兴奋地向老师展示研学笔记。去年以来,山东以“好客山东·见识齐鲁”品牌为引领,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深挖、科技赋能等举措,推动研学市场实现量质齐升,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极。
顶层设计——
构建全域协同新格局
近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好客山东·见识齐鲁”——“跟着孔子研学游”推广活动在济宁市曲阜市举办。活动面向亲子家庭、国际游客等不同群体,发布“跟着孔子研学游”主题研学产品,串联起齐鲁大地30余处文旅地标。
山东研学市场的蓬勃发展,始于系统性的顶层布局。比如近年来,山东部分地市文旅部门联合教育、财政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规划(2024—2027)》,明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营”的工作机制,将研学发展纳入各市文旅考核体系。建立“省级统筹、市抓落实、县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全省覆盖的研学发展格局。
潍坊市安丘市的“三位交叉互动”模式成为全省样板。当地成立研学实践教育领导小组,搭建“安丘研学智慧平台”,实现学校需求、基地课程、专家指导“一会通办”。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支持20家市级研学基地升级,覆盖红色教育、现代农业等六大主题,累计培养持证导师300余人。这种模式既保障了研学的教育属性,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在资源整合层面,山东打破区域与行业壁垒,推动文旅、教育、科技等资源深度联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教育部门梳理全省研学资源清单,遴选推出100个省级重点研学基地、50条精品线路,构建起“历史文化、红色教育、自然科普、工业科技、乡村振兴”五大研学体系,为打造“好客山东·见识齐鲁”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深挖——
研学“一域一特色、一地一品牌”
山东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被列为6个全国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省份之一,60家研学单位纳入提升试点。近年来,山东策划推出“好客山东·见识齐鲁”研学旅游品牌,打造300余家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营地,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体推进的研学旅游发展格局。
山东将文化资源转化作为研学发展的核心抓手,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研学教材。比如潍坊市青州市以“文化为魂”构建四大主题研学体系,整合古城、博物馆、非遗工坊等资源,开发“历史解码”“非遗技艺”等特色课程,2025年一季度接待研学游客16.4万人次,拉动消费超2000万元。
同时,山东红色研学资源的活化利用成效显著。王尽美烈士纪念馆开设“红色基因传承”课程,通过实景讲解、党史微剧场等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革命精神。潍坊市昌乐县在胶济线朱刘店火车站旧址打造红色研学点,设置“家国同庆”体验区,“双节”期间接待亲子研学团体超2000人次,让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
乡村与工业资源的研学转化同样亮眼。安丘市石埠子镇现代农业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发“从种子到餐桌”系列课程,将生物、地理知识融入大棚种植实践,深受学生喜爱。青州市依托企业打造“酒文化探秘”“羽绒服生产体验”等工业研学项目,2024年仅坦博尔服饰接待研学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营收120万元。这些案例印证了山东“一域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研学发展思路。
“好客山东·见识齐鲁”品牌的持续发力,推动山东研学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数据显示,青州市、安丘市等先行地区已形成成熟的“研学+”融合模式,带动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关联产业发展,安丘市研学相关收入已超1亿元。
场景创新——
让研学更具吸引力
“坐上数字电车,仿佛穿越黄河五千年。”在青岛市中山路“沿着黄河遇见海”数字化沉浸式电车里,16K环幕影像与真人NPC互动,让游客在4D特效中领略黄河文化。这种科技赋能的研学新场景,正在山东各地加速落地,成为“好客山东·见识齐鲁”品牌的亮点。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培育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研学中的应用,支持泰安“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曲阜《久仰曲阜》光影项目等。泰山脚下的数字体验馆运用裸眼3D技术还原民俗场景,济宁市蓼河古街通过光影科技全景展现文脉故事,让传统文化研学更具吸引力。济南铁路研学基地邀请“机车爷爷”授课,结合数字技术开展机车模拟驾驶等体验,形成“理论+实践+科技”的教学模式。
如今,低空研学等新业态的探索正在拓展研学边界。济宁市尼山圣境推出“空中+地面”研学闭环,学生乘坐直升机俯瞰世界文化遗产,配套开展儒家文化课程。该基地计划2027年前建成150亩航空主题文化园,打造“科普教育+飞行体验”核心板块,开创研学发展新维度。
研学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也在日益显现。安丘市推行“一研一档案”制度,将研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计《研学实践成长手册》,形成“考核—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当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科创、劳动竞赛奖项200余项。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深化“好客山东·见识齐鲁”品牌建设,推动研学与“双减”政策、新课标实施紧密结合,打造更多跨区域、高品质的研学产品,让研学成为传承齐鲁文化、激活文旅经济、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本报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