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第五届“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获评“最佳旅游乡村”。
荻港村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村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也孕育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近年来,荻港村深耕生态环境保护、非遗资源传承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路径,成为全球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标杆。
生态修复增活力
走进荻港村,只见水网古桥交错横跨,“廊屋连街”的古建筑错落分布,青瓦白墙间处处透着古朴与清新,整个村庄宛如一幅和谐静美的江南水乡画卷。
曾经,“工业兴村”的发展模式曾一度让村庄遭受生态创伤。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循着“千万工程”的脚步,荻港村主动按下污染“关停键”,并通过桑基鱼塘系统修复、古村肌理重塑、水系畅通及治理工作,踏上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之路。
立足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与桑基鱼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定位,荻港村大力实施域内环境修复工程,严格保护古村风貌和桑基鱼塘系统完整性。村里的千亩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经过桑树补种、清淤护坡,逐步复原了绿桑成荫、鱼塘连片的自然生态风貌,生态循环的治理模式也融入了当地种养产业,推动了农业、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荻港村还通过改造危旧房,推动古桥、古建筑“修旧如旧”,实现了古村风貌完整统一。
水是荻港的魂。为破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荻港村通过关闭污染企业、推行河湖长制、制定村规民约等举措,逐步摆脱了河道淤塞、水质降低的污染困境,显著提升全域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面貌。“污水整治后,河岸干净了,河水也清澈见底!”提起村里的喜人变化,村民陈大姐的脸上满是笑意。
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在于人居环境提升让村民幸福感更足,也进一步擦亮了村庄的“亲水”旅游“金字招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如今,村里打造的“摇摇渔舟”水上游线已成为“吸客”的核心景点,游客乘船穿行于碧波荡漾的河道,可以近距离观察白鹭、水鸭等湿地鸟类,收获“看得见的生态”体验。
非遗传承引客来
鱼元素是荻港村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村屋白墙上,沿街店铺里,处处可见鱼的踪影。近年来,荻港村深挖千年鱼桑文化底蕴,以“非遗村”建设为核心,创办了鱼桑文化研学院,让游客直观感受“桑茂、蚕壮、鱼肥”的生态智慧。与此同时,各类文创产品也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荻港“伴手礼”。
美食街的宣传墙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每年鱼文化节期间,游客与村民一同品尝大锅鱼汤饭,参与祭鱼神、鱼灯巡游活动的热闹场景。按照当地“无鱼不成宴”的习俗,节庆活动期间,村里都会精心为村民和游客献上一场丰富的水乡文化盛宴,让大家可以欣赏鱼乐、鱼歌、鱼舞、鱼火等传统表演,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式感受水乡人与鱼共生的独特文化底蕴。
“节庆活动是非遗传承的‘重头戏’,除了鱼文化节,荻港村还打造了鱼桑丰收节、桑基鱼塘月、采菱节等特色民俗活动。丰富多元的活动,让荻港的千年文化传统转变为全体村民和四方游客可参与、可回味的体验场景,让更多人了解荻港的文化之美。”荻港村党委书记莫海平说。
此外,荻港村还抢抓发展机遇,建起“非遗里的中国”线下陈列馆。馆内展陈了全国11个省份的160多件非遗作品。陈列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馆内非遗工坊是吸引游客沉浸体验的热门空间,共设有9个独立区域,用于非遗项目体验和非遗文创转化,目前已有蚕茧灯制作、芦叶鱼头粽包裹、蚕丝纸制作等超百项精品研学课程供游客选择。
“今年8月,我们还启动了非遗谷子青年艺术扶持计划,面向高校与社会广泛征集以非遗为主题的青年艺术作品,希望通过挖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艺术力量,为荻港的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陈列馆工作人员说。
产业共富惠民生
随着“奔村游”的持续火热,荻港村的“产业版图”也不断扩容。渔桑趣乐园推出桑果采摘、亲子捕鱼项目,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游玩选择;“苕溪渔隐”美食街聚集12家非遗餐馆,主打鱼头面、桑果酒等特色饮食,让千年农耕技艺转化为“舌尖上的经济”;村里的水乡民宿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村民既当老板又做服务,让闲置老宅变成了“致富屋”……2024年,荻港村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
在荻港村,“共富”不只是口号,而是以实打实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保障。“村集体+企业+村民”“龙头+散户”的共富模式让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位村民。以“苕溪渔隐·共富工坊”为例,这个由村党委牵头成立的共富工坊整合了研学、餐饮、农产品加工等资源,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吸纳不少当地村民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
“在共富工坊工作,收入稳定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村民章利平言语间都是满足。据了解,该模式还通过“产销对接”扩大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路,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眼下,青年力量的注入为荻港村的产业创新按下了“加速键”。村里的百年老店“一元茶馆”旁,由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团队打造的“一元茶馆青春版”正售卖着由大学生们设计的文创产品,小店也成了年轻人在荻港的“新据点”。
莫海平介绍,接下来,村里将搭建更广阔的创业平台、提供更贴心的配套服务,吸引更多青年带着创意来到荻港、扎根荻港,让荻港的产业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共同富裕的根基越扎越牢。(黄明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