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谁能接得住游客的期待,谁就能接住“泼天富贵”。期待更多地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站在全域角度规划文旅产品,因地制宜做好“加减法”,以更大诚意、更高品质,迎接八方来客,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近日《人民日报》报道,安顺黄果树景区、江西庐山景区等多个旅游景区近年来完善票务规则,实行“一票游多日”,即游客购买一张门票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多次到景区游玩,满足游客“过夜游”“深度游”等需求。此外,在江苏苏州周庄古镇,“一票”甚至能管“终身”。
长久以来,我国大部分景区实行“单日票”制度。究其原因,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景区运营高度依靠门票收入,此外,此举也有着控制客流、便于管理等现实考量。然而,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期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打卡式观光,而是更看重体验感和舒适度,希望能慢下来、沉进去,且停且看且从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票游多日”让游客可以灵活安排行程,与风景深度对话。对景区和旅游城市来说,在门票上让利,让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也意味着当地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方面消费的增长,有望带动多产业共融共赢。还有,沉浸式的观光意味着更深的情感联结,往往让游客更乐于分享旅行的美好体验,从而为景区带来更多流量。
与此同时,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景区降低票价甚至免费开放,这种转变反映出文旅产业正在摆脱“门票依赖”,从“进门收费”迈向“留客消费”,形成“景区带全域”的效应。事实证明,思路一变天地宽,以南昌滕王阁景区为例,自去年2月其北园免费开放以来,景区日均客流量激增160%,带动周边消费规模突破亿元。
门票减免只是引流手段,如何在“迎进来”之后“留得住”,显然更考验功力。以一些颇受诟病的古城古镇为例,粗糙的仿古景观大同小异——一条石板路上挤满了商铺,臭豆腐、大鱿鱼、竹筒奶茶几乎成了“标配”,“想你的风”到处乱吹。对于先天优势并不突出的景区来说,如果缺乏内核支撑,即便可以“一票游多日”,游客恐怕也“没得玩”“没热情”。
进而言之,若想把游客“流量”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量”,景区和旅游地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潜,理顺经营模式,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多日有的玩”。比如,一些地区整合资源,推出露营、夜游、银发游、工厂游、Citywalk等新玩法;开发文化IP,在景区引入非遗展览、民俗体验等活动,售卖冰箱贴、手办等创意产品;推进业态融合,打造“村超”“村BA”等品牌,顺应“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趋势,等等。这些创新做法无疑值得借鉴。
如今,人们对文旅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不少人更在意服务的品质,在注重观赏价值之外,也看重情绪价值。这意味着一些地方靠山水资源“圈地收钱”的老路行不通了。尽管不同景区的资源禀赋、收入构成、运营成本不同,减免门票并非“万能钥匙”,但至少可以从相关趋势中得到启发:文旅创收不能只算门票经济的“小账”,而是要算一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大账”,进而从优化游客体验、延长产业链条、丰富消费业态上下功夫,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进淄(淄博)赶烤”“滨(哈尔滨)至如归”……对旅游目的地来说,谁能接得住游客的期待,谁就能接住“泼天富贵”。期待更多地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站在全域角度规划文旅产品,因地制宜做好“加减法”,以更大诚意、更高品质,迎接八方来客,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本报评论员 陈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