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山东日照莒县浮来山迎来一年中最浪漫的时刻,4000年的银杏古树披上灿烂的金色华服,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古树下,国学雅集、文创市集、摄影赛展、非遗展演……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全面展现“千年古县·勿忘在莒”的魅力。
从独具魅力的莒文化到“听着歌看日出”的音乐盛宴,再到山海之间的民宿集群……近年来,日照深挖多元文化底蕴,通过文化资源活化、场景创新、业态融合等举措,推动文旅产业从传统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深挖莒文化底蕴
让文化从书本走向现场
穿过山门,进入定林寺,一棵巨树映入眼帘。据大树前立于清顺治年间的碑文记录,莒、鲁两国国君于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会盟于这株大银杏树下。
金黄叶片铺满古刹庭院,与南北朝时东莞莒人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校经楼”相映成趣。作为莒文化载体之一,银杏古树见证了岁月变迁,诉说着莒地绵延千年的文化传奇。
“每年11月上旬是这棵银杏古树的最佳观赏期,满树金黄的叶片如金箔在阳光下闪耀,十分震撼。”一名游客说。自11月1日莒县启动“杏好遇见”2025浮来山银杏季暨福寿文化月系列活动以来,浮来山景区日均接待游客4.5万人次。
古树带来的热度,不仅点燃了景区,更辐射到莒县的街头巷尾。以银杏为媒,莒县将浮来山、莒国古城、莒县博物馆等串珠成链,形成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旅长廊。
在莒国古城的青石板街巷,沿途牌坊林立,处处充满了烟火气息。百工坊内,非遗技艺活态呈现;文昌阁前,古风演艺引人入胜;莒县博物馆创新推出的“博物馆+莒国古城+浮来山景区”一体化研学线路,将馆藏文物观赏与古城沉浸式体验、浮来山人文景观游览有机结合,形成“文化溯源—场景再现—自然观光”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一棵4000年的古树、一座活着的古城,一处探寻莒文化的殿堂……从单点爆火到全域文旅的“全面开花”,莒县用“小切口撬动大市场”的发展逻辑,正是日照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绑定,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资源图谱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创新呈现形式
沉浸式文旅场景可感可触
当传统滨海旅游单一模式难以契合游客对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追求,日照将海洋资源与影视、音乐、赛事等深度融合,构建起“全龄段、全时段、全场景”的旅游新生态,让文化体验更具吸引力。
随着根据日照作家赵德发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热播,日照专门推出了“跟着影视剧去旅行”活动,让屏幕里的山海风情变成游客可触、可感的旅行记忆。
除了影视IP的活化利用,音乐与赛事的跨界相融让日照的城市记忆更加深入人心。针对旅游“年轻化、短途化、轻奢化”趋势,日照着力发展演艺经济,将海洋与青年文化深度绑定,“音你而来日照山海”沙滩音乐节、管乐嘉年华、港台群星演唱会以及“High玩金沙滩音乐角”、大学生沙滩音乐节等演出活动持续推出,“跟着演出游日照”已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接连举办的2025年山东省齐鲁足球超级联赛日照主场赛事吸引2万余名观众,配套推出主题旅游线路,联动景区、酒店推出专属优惠,让游客在观赛之余还能登高山、赏大海、享美食,实现“赛事流量”向“消费增量”的转化。日照正以 “演艺经济激活流量”的创新模式,推动文旅产业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跨越。
拓展融合业态
从“单一看海”到“多元体验”
文化赋能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化的文旅消费体系。日照紧扣“文旅+”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单一看海”到“多元体验”的转变。
在多元文旅业态的带动下,住宿需求持续攀升,尤其是兼具休闲属性与舒适体验的度假酒店,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日照开元森泊度假酒店坐拥10公里黄金海岸线,其“全季+全时”的运营策略让北方滨海旅游实现“淡季不淡”:30℃室内恒温水乐园让游客在寒冷季节也能享受玩水乐趣,“林间之巢”“积木客房”等风格各异的客房凭借独特设计成为网红打卡地标。
民宿的提质升级,让旅游体验更有温度。绵延数十公里的滨海民宿带上,映入眼帘的是各具特色的主题场景,包括海钓俱乐部、非遗工坊、星空露营基地、海洋科普馆等。“3年前,我们的收入85%来自住宿,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降到62%,剩下的38%全部来自各类体验性消费。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只是‘卖房间’,更是更重视‘体验’和‘生活方式’。这种转变,正是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山海天民宿协会会长成兵说。
截至10月31日,日照市现有旅游民宿2836家,客房17441间,床位38143张,1月至10月累计接待住宿旅客223.4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本报记者 裴秋菊)
